督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常態。
國家環保督察辦28日通報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最新進展。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基本完成第二階段下沉督察任務。6個督察組于2018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陸續對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云南、寧夏等10省(區)實施督察進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指出,開展國務院大督查和專項督查,對積極作為、成效突出的給予表彰和政策激勵,對不作為的嚴肅問責。
近年來,為推動各項改革政策落實,中央成立了多個督察組。督察組所到之處,動真格、辦實事,這讓不少不作為的地方政府得以整改。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未來督察會越來越成為常態化,不僅是環保、國土、安全,甚至教育都有必要常態化督察,但不能花架子、走過場,如果貓捉不住耗子,甚至被耗子戲耍,這種督察就是勞民傷財。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地方政府聽到督察組或許很“頭疼”。因為中央派出的督察組每到地方,一定是直擊痛點,對落實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不作為,以及地方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嚴厲督促,檢察,根治隱患。
唐任伍表示,督察是一種提升政府效率和公信力的有效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和執行,保證政策出了中南海不變味、不走樣和能及時矯正。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曾在接受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項目落實需要大量的配套設施,所以過去地方政府愿意做項目,但是由于近年來反腐倡廉,地方政府灰色收入減少,不愿意接手項目建設,形成消極氛圍。所以,對重大投資項目的督察很有必要,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那么,如今到底地方要接受哪些中央層面的督察?除了在新聞報道中常見的中央環保督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地方要接受來自中央層面的督察還有國家海洋督察組、國家土地督察機構、稅收執法大督察等。
督察組到地方后發現問題之后呢?據悉,督察組會對督察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梳理,形成問題清單,并按程序移交地方政府。同時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正猶如一名“黨政醫生”,發現病情并開出藥方。
截圖來自:中國政府網
以中央環保督察來看,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累計向被督察地方轉辦交辦23087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處12409件,其中立案處罰2579家,罰款25096萬元;立案偵查208件,拘留235人;約談1065人,問責1939人。
另自年初以來,國家海洋督查組也對海南、河北、遼寧、廣西、福建、江蘇等地的圍填海管控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整改。
綠水青山保護不到位需要督察,所以中央環保督察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局部生態破壞嚴重問題進行了督察和問責。
土地利用和管理存在問題多也需要督察,所以山西省婁煩縣和文水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在2018年初被國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約談。
圍填海項目審批不規范、監管不到位,圍填海行政處罰流于形式,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薄弱環節,因此多省被督察并要求整改。
但其實,督察組不僅僅關注大項目、大事件,對于貼近民生的問題,督察組同樣很關注。
河南鄭州的一家養雞場兩年前就被生態環境部發現存在空氣和噪音污染,兩年過去了,問題依然存在,近日就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了。
從動員到問責,效果轉變也很明顯。針對地方不作為行為,近年來開展的督察工作以“通報一個,教育一片”的形式來進行震懾與警示。
唐任伍就表示,從目前來看,近年來的督察一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震懾作用;其次也能及時發現問題,保證黨和政府的決策得到貫徹執行;同時,還能使上層聽到底層的呼聲。
督察從推出,到如今已經越來越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多個地方已在大力推行基層黨建常態督查機制。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從寬松軟到現在從嚴從緊從快處理,環保問責今后將成為常態,讓不重視環境問題的人意識到理念錯誤,讓沒有認真履行責任的人切實履責”。
高壓之下,前進的步伐必然加快。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也建議,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環保督察法制化建設,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環保督察基本制度、工作程序、責任機制等,使環保督察工作有法可依。
此外,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還建議,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可以多管齊下。比如對地方政府工作提出進行第三方評估,這和督察組有一定差別,但對地方政府也是一種鞭策。
來源:國是直通車